2015年11月4日,北京,北京第一家专业音乐剧剧场、古戏楼、北京最大的室内天幕……11月3日,新天桥的两个重点项目——即将盛大开幕的天桥艺术中心及天桥市民广场举办了媒体开放日活动。
阎彤摄新天桥专业音乐剧剧场 (1)
天桥艺术中心历经四年的建设,将于11月20日正式落成,成为国家大剧院之外,北京的第二座现代化剧场集合体,也是新天桥的主要建筑,在这里市民们不但可以近距离欣赏到世界级的原创音乐剧,还有更多的利民惠民演出活动将在这里上演,它的落成充分体现了西城区“文化兴区”战略的重大成果,也是西城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举措。
开放日当天,到场的媒体记者们现场参观这座现代化剧场集合体,主要包括了解大剧场、中剧场、小剧场的舞台、音响灯光系统以及化妆间、休息室等,还欣赏到了新天桥独具特色的天桥市民广场,详细了解四面钟、天桥八大怪的来历。
亮点一、“流光戏影”的天桥艺术中心
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位于北京自然博物馆和天桥剧场之间,占地1.65公顷,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分地下四层,地上三层。项目包含1个1600座大剧场、1个1000座中剧场、1个400座小剧场和1个300座多功能厅。
建筑体量设计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大大化解了建筑体量感,使建筑体量符合中轴路城市形象;建筑西侧由于紧邻住宅小区,在立面设计上采取切分体块和层层后退的设计手法,有效降低大体量在视觉上的压迫感。
项目整体形象设计以现代风格为主,多层次的曲面屋顶设计提取了北京明清建筑的屋檐线条和屋檐重叠的天际线形象;立面上采用石材镂空拼装的方式既体现出对传统砖砌建筑形象上的回归,同时镂空石材空隙形成室内光影外透的效果,配合室外泛光照明,体现“流光戏影”的设计理念;剧院内部通过各功能区围合,形成了“内街”和“内广场”的室内公共空间,将城市肌理在建筑内部得到了有效的延续,并通过牌楼、戏楼的设计强化了空间属性,也和简洁现代的建筑形象形成了时空的对话。
阎彤摄新天桥专业音乐剧剧场 (3)
亮点二:北京第一家专业音乐剧剧场
大剧场有1600个座位,以国内外知名音乐剧演出为主,辅以综艺晚会、话剧、舞剧、小型演唱会、芭蕾、歌剧、交响音乐会等。玫瑰酒红色墙壁和香槟金顶面营造出西式剧院的华丽氛围,紧扣大剧场国际级音乐剧的主题定位。同时在细节上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符号的抽象变形,适当予以点缀,为整体效果增加了一些东方气质。
大剧场是北京第一家专业音乐剧剧场。舞台台口宽16米,高度10米,(主舞台宽度21米,深度21米;两侧舞台宽度21米,深度21米,高度10米;后舞台宽度20米,深度9米,高度10米。)与众不同的无假台口设计,即最大限度拉近演员与观众的距离,使观众更好地融入演出氛围,这样的布局方式在国内剧场中尚属首次。
主舞台内包含了德国HOAC的拼装式舞台,(18米宽15米深270平方米的拼装舞台全部由巨大的铝合金结构支架搭建而成,)270平方米台面由120块正方形台板组成,(每块台板1.5米见方),可调节高度,也可拆卸,可以给各类演出提供极度灵活的变化空间,更大限度地发挥舞台变化的多样性,以满足大型演出多元化的使用需求。
此外,剧场里还增加了一项人性化设计,冬天北京比较干燥,为了更好保护演员的嗓音,特在舞台区域上空增加安装了加湿系统。
座椅从人体工程学角度出发,座椅采用下送风设置,噪音小,冷气自然环绕;座垫自然上翘、椅背较其他剧院略有提高;剧场内所有座椅宽度和前后排间距都有所增加,保证观众舒适度。
中剧场有1000个座位,演出以话剧、中小型音乐剧、儿童剧、家庭舞台娱乐秀为主,辅以戏曲、中小型歌舞及普及教育音乐会等。
剧场墙面上凸出的方块有两个功能,一是营造出最佳声场效果,方块的尺寸和间距是精心计算的;二是象征天桥撂地艺人行走江湖时随身携带的戏箱。
小剧场有400个座位,以小剧场话剧、小型音乐剧、时尚发布会、普及教育及小型秀为主。其定位为黑匣子剧场,在简洁、工业化的设计手法下,体现出实验性剧场的特质。同时,在室内设计中反复出现的窗棂格元素在小剧场集中使用,室内外建筑语素产生互动。
阎彤摄新天桥专业音乐剧剧场 (4)
亮点三:北京最大的室内天幕与原汁原味的仿古戏楼交相辉映
艺术中心文化内街的设计理念是要将地区城市肌理在建筑内部进行延续,游客们可以从天桥斜街到市民广场,进入天桥艺术中心北门,经过文化内街到艺术中心大堂,感受街道与广场的城市空间在建筑内的重现。文化内街的两侧分别是中剧场和商业配套空间,通过两座过街连桥和一座外挂式廊道将演艺空间、商业空间、展览空间有机结合在一起.
在商业空间一侧,墙面装饰抽象的勾勒出北京中轴线的城市剪影,从前门箭楼、正阳门牌楼到天坛祈年殿跃然墙面,在商业空间游览的人群也可通过剪影看到剧场内活动的人群。在这一侧从地下一层至三层配置了近5000平米的商业配套空间,未来将为观演和游览的群众提供方便的配套服务。
而文化内街最大的亮点则在其顶部,长约70米,面积约达500平米的巨型LED天幕是北京现有最大的室内天幕,使剧院公共空间与观众形成最直接的互动。
穿越文化内接,艺术中心公共空间的视觉焦点-古戏楼就呈现在游客们,体现了对传统文化和城市历史风貌的尊重和传承。
戏楼以梁思成编著的《清式营造则例》为设计依据,严格按照清式戏楼规制设计,全部采用传统材料及传统工艺实施。戏楼为两层三开间盝(“鹿”声)顶布瓦型制,高12米,宽13.7米,底层为汉白玉须弥座。戏楼木作构件全部采用优质北美松木,木架油漆采用地仗一麻一布六灰两珠油做法,彩画采用金线大点金旋子龙锦枋心彩画,并大量使用沥粉贴金工艺。首层地面为尺七青砖铺地,二层地面为实木草花梨地板。
亮点四:市民广场以及天桥八大怪塑像
四面钟最初建于1915年,曾经是老天桥的标志性建筑,城南观光的一道胜景。关于四面钟的由来,有个戏剧性的说法。当年四面钟的北侧有个新世界游乐场,因其所提供的游乐项目一应俱全,加之其浓郁的西洋建筑风格,颇受北京各阶层人士的青睐,因此游人如织。这一盛况引起了另一位商人李军门的嫉妒。他在其南修建了城南游乐场,所设游乐项目在当时均属首次进入京师的洋玩意,并且聘请了洋设计师出图纸,施工建造了这座外型如“锚”的四面钟楼,意图拴住对面“船型”的新世界游乐场,四面钟落成后,游人接踵而至,使得城南游乐园得以和新世界游乐场平分秋色。后新世界游乐场在数年后遭逢火灾,苦撑时日后宣告倒闭,加之时局动荡,首都南迁,城南游乐场也赴其后辙破产歇业,四面钟被拆除。现在市民广场上的四面钟是著名古建专家王世仁先生依据老照片、按原状设计复建而成。
“天桥八大怪”是民间对天桥绝活的一种概括的描述,并不仅仅只有八个人,第一代“八大怪”,他们大约出现于清代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后续陆续产生了第二代、第三代的“八大怪”。市民广场上的八大怪雕塑分别展示了群众知晓率比较高的穷不怕、大金牙、曹麻子、王小辫儿、沈三、程傻子、常傻子和赛活驴等艺人的形象,其艺术形式包括说、拉、弹、唱、武术、杂技、写字绘画等。
亮点五:小型演出、排练空间丰富
艺术中心拥有多功能厅、声乐排练厅、戏剧排练厅、舞蹈排练厅等等独立空间,其中多功能厅占地近400平米,可容纳约300人,以展演交流、发布会、报告会、大师课、艺术展览展示、排练及培训为主,还可举行各种形式的艺术活动,如:艺术教育、艺术 讲堂、工作坊。多功能厅可自行搭建舞台,选择古戏楼为舞台背景。西侧的露天阳台,还可作为茶歇场地,举办小型酒会。整套音箱系统采用流动摆放方式,为各种演出提供全方位音响解决方案。灯光布置无固定,可根据场景的变化而变化。
声乐排练厅占地面积约40平米,墙面采用的材料全部为专业的吸隔音材料,更好的保留原音,展现真实的音乐效果,该排练厅配备立式钢琴,供演员方便排练。
戏剧排练厅占地面积约120平米,在排练厅设计上,充分考虑到音乐的空间性和声场效果,室内装饰除注重美观外,采用的材料全部为专业的吸隔音材料。整面玻璃镜墙,让演员在排练的过程中更能练习“台风”,更全面的展示自我。
舞蹈排练厅占地面积约360平米,可容纳50人以上的团队排练。厅内铺设木地板,并备有专业地胶,可供专业芭蕾舞团进行排练。其中两面墙设为全景镜面,照明设备齐全,达到舞台效果,能够满足演员的排练效果呈现。厅内设有可伸缩把杆,可供不同身高,不同年龄的演员使用,同时配备立式钢琴,供排练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