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天桥艺术中心 > 行业新闻 > |
|
|
一位京剧爱好者的深夜感慨 |
|
|
时间:2016.05.09 作者:天桥艺术中心网站管理员 点击:1633次 |
|
|
最初喜欢上京剧,是因为程派,然而那时候的我,并不喜欢听李世济。那时候我喜欢张火丁。我正上初二,2004年,正是张火丁走红的时候,从来不爱看京剧的我,愣是坐在电视机前看完了一整出她演的《锁麟囊》。后来发展到成为了她的脑残粉。买她的CD,看她的现场,电视里播她的戏一定会准时收看。那时候我家有一张CD,是许多程派名家的录音合集,里面包括程砚秋、新艳秋、赵荣琛、李世济等程派名家的唱段。某天我心血来潮放来听了一回,心里疑惑得很,怎么跟我平时听惯了的张火丁唱的不太一样?然后我上了高中,找了一位老师学习程派。那时候的我以模仿张火丁像不像为衡量自己唱的好不好的标准。老师总说要找到适合自己嗓音条件的发声方式,似懂非懂的我却在懊恼自己怎么唱的不像张火丁。后来我上了大学,加入了学校里的京剧社团。遗憾于社团里并没有教授程派的老师。但是最初的遗憾很快被其他的感情冲淡。在社团里我有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有了系统教授专业的身段、发声、咬字、归音的老师,开始了解京剧除了张火丁之外的一切,也开始喜欢别的行当,别的流派,别的程派演员。社团里也有不喜欢张火丁的朋友,受到别人的影响,我开始看老一辈的程派艺术家的音配像,开始听程砚秋、听梅兰芳、听各种各样的人,慢慢的,我发现,原来张火丁也只是一个有优点也有缺陷的普通演员,慢慢的我开始接受别人对她的批评,对于程派,我发现自己以前的认识是如此狭隘。大学毕业后,我回到天津,认识了更多的朋友,接触到了许多京剧“大牛”。对于什么是美的,京剧的审美是怎样的,对于京剧演员该如何评价,这些讨论经常在微信群发生,每一次都敦促我更多的去听、去看、去思考。对京剧票友这个群体更多的接触,也让我认识到这个圈子里存在的许许多多不那么光明磊落的事情。因为一些各种各样的原因,我厌倦了程派京剧票友这个群体,也觉得要想更好地学习京剧的发声,还是应该从梅派开始学起。我开始学梅,抛弃了程派。很久很久。突然听说李世济老师逝世的消息,我心中感到非常震惊。我多久没有听过她的唱,没有看过她的戏了?我都已经多久没有听过程派了?我想起了很多很多以前的事情。我想起了很久很久以前,我妈是因为李世济的锁麟囊而爱上了京剧,进而又影响了我。我想起了很久以前,我还是个外貌协会会员,因为李世济老师年纪大了,扮相不好,电视放她的戏我就嚷嚷换台。我想起了很久以前,我看到宋小川在封箱戏里模仿李世济老师,惟妙惟肖,被大家津津乐道了好几年。我想起了有一年电视里播李世济老师带领“五小程旦”一起演出锁麟囊全剧,谢幕时还特意把人家送的鲜花分给后辈们。我想起了07年唐在忻先生逝世,已经失去爱子的李世济老师坚强的送别丈夫的情景。我想起了一个朋友激动的向我讲述在剧场后台偶遇李世济老师,老人家非常和蔼慈祥的答应合影的事情。但是我也仅仅想起了这些琐碎的、不值一提的事情,李老师的艺术水平,对程派艺术做出的贡献,又岂是我能轻易给出评价的呢。我和李世济老师也不认识,她是大艺术家,长辈,我只是个小小的京剧爱好者。说实话,我也并非她的“粉丝”,都好几年没听过程派了。然而我还想起了一些别的事情。我想起几年前看过一个视频,在一次晚会上,坐着轮椅的艾世菊先生据说“有时候连自己早饭吃的什么都记不清”,却一字不差没打磕巴背出了《法门寺》里面的一大段台词。然而没过多久,我们就听说了艾世菊先生去世的消息。那次在舞台上,张学津先生就站在艾老旁边,看到背完一大段台词的艾老嘴角流出了口水,张学津先生默默掏出手帕帮艾老擦拭干净,这段视频在网上疯传,感动了许许多多的网友和京剧爱好者。然而不久,我们就听说了张学津先生也离开了我们的噩耗。去年,王则昭先生也走了。那时南薰社刚刚演过《朱砂痣》,我还在台上跑龙套当了个丫环。学的时候就是看的王则昭先生的录像。没想到刚演完没几天,王老就去世了。今年,王玉田先生走了,吴素秋先生走了。梅葆玖先生也走了。没想到,李世济老师也离开了我们。我只是一个懂得不多的京剧爱好者。许多老艺术家,我还没来得及了解他们,我还没听过他们的唱,他们就去世了。他们的去世,竟然成为了我去了解他们的起因。我在京剧上,慢慢的进步着,可是这些老艺术家,却在飞速离我们远去。虽然这得怪我自己平时不用功,对这些老艺术家的了解是那么的少,然而还有千千万万像我一样的年轻人,刚刚发现京剧的魅力,刚刚开始欣赏这门古老的艺术,才刚刚知道梅尚程荀四大名旦的时候,就发现梅葆玖先生去世了,李世济老师也去世了。他们在舞台上的风姿气度,举手投足间的风华,想再亲眼得见也是万万不能了。京剧最辉煌的时代已经过去很久了,那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我们也只能从少数有限的音频、视频资料中感受。只能看着模糊不清的老剧照,揣摩那时候舞台上的精气神;只能听着刺刺拉拉的老录音,尽力分辨每一个字、每一个腔中的悠长韵味。过去,我们还有一些老艺术家,可以向我们讲述那个辉煌时代的点点滴滴。他们还有记忆,就像无穷的宝库,为我们留下那个时代最后的回响。然而现在,最后一批见证过那个辉煌时代的人,也都慢慢的,一个接一个的远去了。我们还能从哪里,去了解过去的一切,去填补记忆的漏洞,去修复时代的伤痕呢?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