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目介绍
该剧重现了法国大革命这一历史史实,向观众展现人们为了自由和个人尊严而熊熊燃烧的“火焰”。 编舞瓦西里•瓦萨诺宁为苏联时期芭蕾编创做出了杰出贡献。本剧由米哈伊尔•梅塞列尔重新编排。
剧情介绍
第一幕 第一场 1792年夏天,马赛附近的郊区,靠近侯爵德·博勒加德家的树林,农民们正在拾柴,其中包括农民加斯帕尔和他的孩子:18岁的让娜和9岁的扎克。两个孩子在一起玩耍,扎克一跃跳过眼前的一堆树枝。 这时,号角声响起,侯爵德·博勒加德带着猎手们出场。加斯帕尔和儿女们赶忙收拾柴火、着急离开。但侯爵和随从已经走近。侯爵看到农民们在自己的树林里拾柴火,不禁勃然大怒。随从们上前便将装柴火的车子推到一旁,而侯爵则命令仆人痛打加斯帕尔。让娜上前救父亲,侯爵正欲挥手打让娜时,不远处革命歌曲响了起来,侯爵赶忙藏进了自己家。 马赛义军在菲利普的指挥下举着旗帜出场,他们在革命军的帮助下,一路前往巴黎。义军们帮助加斯帕尔和让娜推车、整理散落的柴火。扎克激动地摇晃象征革命的三色旗。同时,侯爵成功从树林的密道逃了出去。 农民们纷纷走出家门,他们热情接待马赛义军。菲利普号召农民们加入革命队伍。包括加斯帕尔和他的孩子们在内,人们加入了军队,一同前往巴黎。 第二场 皇宫内一片歌舞升平,人们跳着萨拉班德舞。 一曲结束,宫廷典礼官请大家观看宫廷剧院的表演。演员狄安娜•米莱尔和昂土安•米斯特拉尔在剧目中分别饰演英雄和被箭射伤的阿穆尔。 国王路易十六和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走出,宫中人纷纷举杯赞颂国王。从马赛逃脱的侯爵德·博勒加德也举起酒杯。侯爵拿出三色旗并扔在脚下,旗子上写着:“善待平民,打倒贵族!”他用力践踏地上的三色旗,后上前亲吻王座旁象征王室的旗子,并读出了路易十六写给普鲁士的信件,信中国王请求普鲁士出兵法国,镇压革命。路易十六正在犹豫是否要在信件上签字,王后则催促他快点签名。侯爵、军官等人在保皇思绪高涨的情绪下,发誓完成使命、效忠王室。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表示相信大家的忠心。路易十六深受感动。 国王和王后以及其他人离开了大厅,其他人继续欢庆、为王室碰杯。演员狄安娜•米莱尔的崇拜者邀请她加入庆贺,并邀请她跳支舞。米莱尔和搭档昂土安即兴跳了起来。军官马尔克斯已经站不住了,但还是向米莱尔邀舞,米莱尔不得不答应他的邀请。她很厌恶这位舞伴的粗鲁,想要走开,但是没有成功。狄安娜想走近舞伴昂土安,但马尔克斯蛮横地推开了她。另外几位军官则将昂土安引到桌旁。最终,狄安娜找了个借口离开了舞厅,可是马尔克斯也跟着她走了出去。 酒精的作用愈发显现出来,几位军官醉倒在桌旁。昂土安看到被遗忘在桌上《至普鲁士》的信件,读了起来。马尔克斯发现了正在读信的不知所措的昂土安和他手中的信件,他拔出枪,一枪击中昂土安。几位军官围了上来,他们替马尔克斯解围,并把他带了出去。 听到枪响后,米莱尔跑进大厅,发现昂土安躺在地上,米莱尔大声呼唤:“你还活着吗?”她想寻求帮助,但昂土安已然没有了气息。米莱尔发现舞伴手中的信纸,她拿了出来。同时,窗外渐渐传来《马赛曲》的歌声。米莱尔明白了昂土安为何被杀,她知道接下来需要怎么做,将信藏起来后,米莱尔逃离了皇宫。 第二幕 第一场 夜晚的巴黎广场上,市民们聚集在一起,起义军也来到了广场,包括奥弗涅人和巴斯克人。巴黎市民们热情欢迎马赛义军。巴斯克人决意投入战斗,其中包括捷列扎,她是示威游行者中最积极的“长裤汉”(法国大革命时期贵族对不穿短套裤而穿粗布长裤的平民代表的讥称。雅各宾专政时期,革命者以此自称)。狄安娜•米莱尔也出现在人群中,她拿出信件,将国王求助普鲁士的事公之于众。 《卡尔曼纽拉》的歌声响起,人们跳着舞,分发武器。菲利普号召大家猛攻监狱。起义军高歌着《都会好的》,高举三色旗,向前行进。 第二场 起义军向皇宫猛冲上去。 侯爵带领瑞士近卫军进入土伊勒利王宫,近卫军按照侯爵命令驻守岗位。随从护送受到惊吓的贵族夫人离开。突然,门被打开,人们一拥而入。飞利浦看见了侯爵,经过一番激烈斗争,飞利浦制服了侯爵。德·博勒加德试图用手枪攻击飞利浦,其他人一同向他扑去。 瑞士近卫军成了王宫最后的一道防线,但最终被起义军攻克。巴斯克人捷列扎手举三色旗向前冲去,被一个军官的手枪击中。 战争结束,皇宫被攻破。飞利浦和加斯帕尔将英勇就义的捷列扎的遗体举过头顶,人们降下半旗。 第三幕 在宫殿广场上,人们庆祝攻克了土伊勒利王宫。激动的市民们和巴黎剧院的演员共舞。狄安娜•米莱尔周围是穿着革命服装的女孩,她们手持三色旗共舞,昭示着革命的胜利和自由的实现。一曲象征平等和革命情谊的舞蹈结束,人们向共舞的让娜和飞利浦身上撒着鲜花——这一天是他们的婚礼。 卡尔曼纽拉的曲调响起……作为象征自由的代表,狄安娜•米莱尔被民众高举起来。
剧院介绍
米哈伊洛夫斯基剧院,是圣彼得堡最古老的歌剧与芭蕾舞剧院之一,剧院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剧院坐落在圣彼得堡著名的艺术广场上,位于城市最中心地带。米哈伊洛夫斯基剧院与马林斯基剧院、亚历山大剧院一起并称为三大帝国剧院。 圣彼得堡米哈伊洛夫斯基剧院灿烂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剧院修建之初。剧院由亚历山大·巴甫洛维奇·布留洛夫组织修建,体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为布留洛夫的修建业绩增添了光辉的一笔。剧院正面设计灵感来自卡罗尔•罗西,与米哈伊洛夫斯基宫殿的风格相契合。 米哈伊洛夫斯基剧院与宫殿的命名与米哈伊尔·巴甫洛维奇大公有关。随着时间推移,剧院烙上了各类优雅艺术的痕迹。剧院改建时,采用了意大利艺术家乔凡尼•布撒托的穹顶设计,这位艺术家曾说过一句话:“科学与教育最终以强大的力量战胜了混沌的无知”。天花板上的《教育与知识的力量战胜了黑暗势力》壁画,至今仍然存在。 沙皇时期,圣彼得堡上层社会人士、甚至皇族成员都曾来剧院观看过演出。诸多法国、德国院团多次到访剧院。音乐家约翰•施特劳斯不止一次站上过剧院的指挥台。
1918年3月6日,剧院以“彼得格勒第二国立歌剧院”的名称,展开了新的演出季活动;1920年,剧院被命名为“国家艺术喜歌剧院”;1921年剧院命名为“国家模范小剧院”;1926年被命名为“彼得格勒国家艺术小歌剧院”。尽管数十年间几度易名,发展艰辛,剧院还是坚持存活了下来。1930年,剧院芭蕾舞团由苏联杰出芭蕾表演艺术家、编导费奥多尔•洛普霍夫接管。同时,剧院开始探索建立“苏联歌剧实验室”。在这里首次上演了肖斯塔科维奇的歌剧《鼻子》(1930年1月18日)、《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1934年1月22日),以及具有创举意义的、由弗赛沃尔德•迈耶尔霍尔德导演的《黑桃皇后》。二战后,剧院的歌剧团、芭蕾舞团与诸多现代作曲家合作,首次上演由谢尔盖•普洛科菲耶夫作曲的歌剧《战争与和平》。 1989年,剧院再次根据莫杰斯特•穆索尔斯基(俄著名作曲家)的名字更名,后上演了穆索尔斯基的经典剧目《鲍里斯•戈都诺夫》(四幕歌剧)、霍凡斯基党人之乱(五幕歌剧),以及柴可夫斯基的《叶甫盖尼•奥涅金》、《黑桃皇后》,尼古拉-科萨柯夫的《金鸡》、《沙皇萨尔坦的故事》,波罗金的《伊戈尔王》等。这些剧目在文艺界得到广泛好评。 2001年,剧院再次改名为十月革命前的“米哈伊洛夫斯基剧院”。2007年,剧院正式命名为“圣彼得堡国立穆索尔斯基-米哈伊洛夫斯基歌剧芭蕾舞剧院”(即:圣彼得堡米哈伊洛夫斯基剧院),如今,剧院已在历史的累积中,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团队,可以从容应对任何规模的演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