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第一部分- 父亲 戏剧开始于一幅美丽的图画:父亲和母亲正看着他们的孩子睡觉,他们希望时间能够停留在这一刻,因为世间没有比这更美好的画面了-只有两个慈爱的父母凝视着梦中的男孩。但时间不能停止-这副美丽的图画被战争撕裂了。首先进入舞台的是一群奔跑着尖叫的人们和一个留着血在抗议但无处可去的古典小提琴家。紧接着武装士兵,长官和“女情种”进入舞台。女人第一次真实地目睹一个垂死之人,她感到无比震惊。母亲要求长官不要唤醒孩子 - 长官让士兵扮成小丑给孩子一个美丽的惊喜 - 马戏团进城了!在孩子极大的情绪波动中,“女情种”抓起了孩子并杀死了父亲。母亲只有孩子相依为命,她没有时间哀悼并且不得不从他们的家园逃离。 第二部分-母亲 晚上,母亲和孩子到了码头,希望登上一艘走私船去海外寻求避难。在码头没有登船的人中间,有一个有嫉恨活人的男人,容不得别人,甚至一个孩子不仅仅会活下去并且会比他活得更久。当母亲和孩子试图登船的时候,船长因为担心孩子会发出噪声失控而拒绝了他们。母亲试图说服船长:“孩子为我冒了一切的风险”。但都徒然无功。事实上船长自己也失去了女儿,但这并没有唤醒他内心的同情心。船长允许孩子登船的唯一方式是母亲同意与船长睡觉。在母亲为了孩子充满痛苦的独白之后,她同意了船长的提议。当孩子在乘客舒适的怀抱中睡觉时,母亲正与船长在一起。他们开始航行,寻找着下一个能被称作家的地方。 第三部分-孩子 船只到达了一个贫瘠又遥远的幽灵岛,但难民们还是不允许登陆。岛上有一位年轻的跛脚诗人,他记录下所有载有难民的船只并将他们上赶走。移民官为了公关,决定允许孩子登陆。母亲试图说服移民官让她离开以保孩子周全,但他似乎并不明白为什么她选择死亡抛弃孩子并拒绝了她的要求。船开走了。 第四部分-弥赛亚 母亲把他孩子的尸体放在尸堆中间,在一个形而上学的亡童岛上。孩子们在等待弥赛亚的到来并相信再来一个亡童就可以复活亡童岛。当弥赛亚最终来到的时候,他完全不是传统弥赛亚的形象,看起来像一个串巷的货郎 - 一个瑞士手表的推销员。看起来他和他的伴侣“女情种”正在逃离部队和长官。在试图用手表贿赂士兵之后,长官朝弥赛亚头上开了一枪将他杀死。部队离开了,没有带走母亲来平衡性别失衡的部队。逝去的孩子们仍在那里坚持着救赎和复活的信念。除了一个“腐朽的亡童”,他只是简单地让孩子下来。 【主创介绍 】 编剧: 汉诺赫•列文/Hanoch Levin(以色列)以色列国宝级作家,导演,诗人;以色列卡梅尔剧院的灵魂人物,被誉为“以色列的良心”。 他一生创作剧作五十余部,直到1999年因骨癌去世前夕,他仍然在执导他的最后一部作品《安魂曲》,列文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舞台。 伦敦《卫报》曾这样评价列文: “他的戏剧打开了我们的灵魂之窗,从中挖掘出我们渴望的一切”。 导演: 以色列年轻新锐导演伊泰•德荣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他和他的合作伙伴视觉设计欧米瑞•罗森布鲁姆一直致力将剧院和电影院以及介于两者之间进行创作。他们的作品M.C Coriolanus以莎士比亚为基础,在2015年Acoo戏剧节上获得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主角,并应邀参加了世界各地戏剧节的巡演。他们以独特的艺术语言探索电影与戏剧之间的联系,以及经典与当代现实的转换。他的作品很快获得了戏剧界以及电影界的高度赞誉。 他们的作品包括:易卜生的《人民的敌人》,品特的《背叛》,《谁在风中哭泣》以及汉诺赫•列文《孩子梦》。目前他们正在制作《为什么要记住》是基于契诃夫的《三姐妹》。 导演:伊泰• 德荣 马泰 视觉设计:欧米瑞 •罗森布鲁姆 灯光设计:黎奥• 音频设计:亚历山大• 蒂莫夫斯基 服装设计 布拉格基• 米彻夫斯基 制作人:皮塔 •查基哈维斯基 总制作人:伊万 •哲赫基 艺术总监:莉娜• 赫热斯卡 【专家推荐】 《孩子梦》延续了剧作家列文一贯的诗性风格,是一部反情节剧,人物、情节、故事线非常弱,就是一个母亲带着孩子踏上逃亡之旅,一路经历人性的残酷和温暖。这部戏表现了一种存在主义的思想,但是它的形态是一种表现主义的戏剧,呈现上很有创意,充满水的舞台,表演十分真实,导演的想法也很丰富。 —剧作家: 李静 《孩子梦》里整个世界是一座难民营,难民们互相戕害。反背景情境、反人物关系、剥掉一切表象预设,掠过所有生活场景,直接横切绝望而残酷的生命处境,不惜在天真目光中泯灭人类得救的最后指望。用老者饰演幼弱新生儿,以轮回沧桑的目光阅尽母与子颠沛流离、受尽屈辱的灵魂之旅。 —戏剧评论家、策展人:张向阳 生存的绝望来自人类的不觉醒,希望更不是来自给予希望本身的幻想。《孩子梦》是列文根据著名“圣路易斯”号难民船事件为历史背景参考而创作的剧作,是一部令人从灵魂深处流淌眼泪的伟大作品。以强烈的符号化和象征逼视着人性中的残忍与卑微,逼视着人类自掘坟墓的悲凉生存处境。 —制作人:於静毅 【精彩剧照】
|